可惜,該落幕還是得落幕。
百官心中也有些感慨,又一位‘熟人走了’。
人死為大,不管曾經(jīng)有些什么,都跟著煙消云散了。
“眾愛卿,人生苦短,且行且珍惜呀!”
李承乾感慨了一句之后,又說道:“朕有感而發(fā),自大唐建立以來,諸多功臣都相繼離世。
他們的生平功過有些記載,但或許不夠完善,或許不夠全面。
這對有功之臣,朕認為是一種褻瀆和無視,這不好。
諸如侯君集,李孝恭這樣的。
雖然他們有錯,但他們也有功。
尤其是對大唐的建立有大功,合該立碑著傳,諸卿以為然否?”
百官眼神一亮,這個絕對沒問題。
同意這個,就意味著他們也有資格立碑著傳,這是跑不掉的!
“陛下英明!”
“陛下英明!”
“陛下英明!”
“......”
這一波,大家都在興奮的吶喊。
在大唐,三品以上的官員,就有資格立碑著傳,但這個考功非常嚴格。
功績不夠的話,是不能的。
李承乾這一波,提出的卻是開國功臣,完全不一樣。
“既然諸位愛卿都同意,那......
詔令,吏部考功司負責,理清唐開國以來,所有在開國之中有功勛之文臣武將。
清查功績,清查過失。
無論功過如何,皆據(jù)實書寫。
全部整理出來之后,當世之人暫且不論,去世之人全部立碑著傳。
這個事情,朕準備交給太上皇。
他最清楚,哪些人有什么功績。
太上皇年前應(yīng)該會從草原歸來,從明年開始,由他專門負責,在長安城外劃撥特定區(qū)域,為所有已去世之人豎碑立像。
朕的想法是,按照真人比例,一比一復(fù)刻一座人像,以硬石雕刻,但不染顏料,確保至少幾百年不變。
人像底座上,書寫此人功過。
據(jù)實書寫,一字不改!
朕稱之為——功德石像。
排位不以功高而論,只以去世時間而論。
去世時間越早,排列也就越靠前。
此處,朕準備命名為功德廣場,由宗正寺管理。
日常,所有百姓都可祭拜。
逢國祭之日,只要大唐還存在,歷任皇帝率百官祭拜,如何?”
“陛下英明!”
“陛下英明!”
“......”
時代的意識形態(tài)是視死如生,誰不想放在那里被人祭拜呢?
后邊的那些,他們是夠不著。
可身居高位的,哪個還不是開國功臣呢?
就是這個以去世時間決定排位是否靠前,讓百官有點郁悶,但又無話可說。
再怎么的也不能為了爭這個,而早早去死吧......